《认识周长》教研课反思
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日期:2015-12-07 来源:网站原创 浏览:6724次


《认识周长》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,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,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、长方形、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,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。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,形成表象,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、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。所以,学好本节课的内容,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"周长"这个词语,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、操作、亲身体验等活动,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。
在课堂上,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,引入课题周长:首先我创设美化相片情境,引入课题周长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并让学生初步感知"一周"和"周长"这两个词语;第二环节探究新知(探究物体表面的一周和封闭图形的一周,认识、定义、测量周长):先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,进一步直观地感知物体表面一周,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;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,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,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,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;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深化理解:让学生通过量一量、算一算,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,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。
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,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,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,我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。第一次课由于给孩子们的数学书、树叶、三角板等学具差异,测量时误差很大,测量结果不同,我给孩子们讲解花的时间长;在第二次磨课时,我给孩子们的学具做了修改,这个环节实施下来效果很好,但是在知识拓展的环节,我的课件不是动态的,移动图形的边来比较周长不是太形象直观;第三次课也就是我们的研究课展示,每个环节完成的不错,就是觉得自己课前没准备好。
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,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,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、体验,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、好奇,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、假设,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、争辩、启迪、认同。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。通过这次教研课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,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,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,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,思想的升华,数学方法的渗透。所以,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、交流、实践、探究的空间,引导学生经历体验、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。让学生去感受、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,发现、提升数学的美,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,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。
(小三年级 熬燕老师供稿)

上一篇:教育信息化—记北京创造力暨教师在线课题会
下一篇:行动起来向“零”艾滋迈进

友情链接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